HKASO Press Conference 2019

最新調查:逾七成人不知世衞已定義肥胖為疾病
香港肥胖醫學會倡香港列「肥胖症」

(香港 — 2019年2月26日)不少男男女女將肥胖視之為影響外觀的大敵,但其實肥胖更是影響健康的一個病症。香港肥胖醫學會為了解市民對肥胖的認知及「減肥史」,進行了一項大型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者均不知道世界衞生組織已將肥胖列為「疾病」,而且也未完全了解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調查更深入分析,發現低估體重的受訪者中,男士較多,而且與高估體重的受訪者相比,患有「三高」疾病的比例較高。為令港人更關注肥胖問題,香港肥胖醫學會提倡將肥胖正名為「肥胖症」,以醫療角度出發,改善體重及減低因肥胖而致的健康風險。

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周振中醫生指出,當身體脂肪過多,就是肥胖。要量度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腰圍可作為指標。BMI可用作估計身體脂肪含量,目前臨床上已被廣泛使用。腰圍則用作評估體脂分布,男性腰圍大於90厘米或女性腰圍大於80厘米,便屬於中央肥胖。至於香港的肥胖人口有多少?根據衞生署2014-15數字1,有約三成人屬肥胖(男性36%,女性24.4%),與2003-04統計比較,當時整體肥胖人口只有21.1%(男性22.3%,女性20%),情況令人關注。

為探討市民對肥胖的認識和意見,香港肥胖醫學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8年10月9至22日期間,隨機進行電話訪問,成功訪問1008名18歲以上成年人。以下將闡述調查結果。

大部分人以磅數量度肥胖 較多女性以「個人感覺」為準則

肥胖應如何量度?在1008名受訪者中,最多人(42.7%)選擇磅數作為肥胖的量度標準,其次是BMI(33.7%)。其中又發現一個情況,深入分析作答的受訪者後後,發現女受訪者中,有32.7%選擇以個人感覺為準則,相反,男性中只有19.9%會以個人感覺衡量肥胖。另外,有44.2%受訪者認為,肥胖並不是疾病。逾七成人不知道世界衞生組織已將肥胖列為「肥胖症」2

香港肥胖醫學會委員、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張潔婷醫生指:「雖近年不少人開始認識BMI,有27.2%受訪者表示知道BMI如何界定『超重』和『肥胖』,但有趣的是,當中只有約三成半人答對,可見大部分人對BMI有認識,但卻未有清晰了解。」

香港肥胖醫學會副會長、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楊鐸輝醫生指, 肥胖不止是一個體形的形容詞,更是一種疾病。楊醫生形容,肥胖是「百病之源」,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臟衰退、中風)、癌症、二型糖尿病、膽囊疾病、退化性膝關節炎和睡眠窒息症等,可見肥胖與不少嚴重健康風險有關。

調查發現,較多人認識的肥胖症相關疾病為糖尿病和高血壓,但其實被忽略的,包括中風、高膽固醇、脂肪肝、關節炎、腎病、代謝綜合症、痛風症、睡眠窒息症等疾病,其實與肥胖也有關係,也可導致嚴重健康疾病。

大部分首選飲食和運動減肥

受訪者中,有41.5%表示曾經減肥,當中以控制飲食和運動為最多人曾嘗試的減肥方法,佔85.1%,第二多的是購買減肥產品,但百分比大幅減少,只有6.1%。深入分析男女受訪者的答案後,發現男士較傾向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佔90.7%,女士略低,佔82.6%,可見部分女士傾向以其他方法減肥,例如光顧纖體中心、諮詢營養師等。

此外,問及受訪者過去一年的減肥開支,大部分都是沒有花錢,但也有零星受訪者花費不少,有5人花費50,000至99,999元;有1人花費超過10萬元。

受訪者擔心減肥藥物副作用

在減肥方法中,問到「沒有選擇減肥藥物作減肥方法」的受訪者,原因是甚麼,過半受訪者(67.3%)都認為藥物副作用多。其他包括價錢貴(23.7%),覺得效果不好(16.1%),不知道有處方減肥藥(10.6%)。

而在所有受訪者中,副作用都是他們的最大考慮。調查問受訪者,如果有人選擇以藥物減肥,哪些是重要的考慮因素?結果副作用同樣佔最多(47.4%),醫護人員處方或介紹(27.1%),醫學實證(23%),減肥效果(21.5%),價錢(15%),朋友介紹(10.9%)。

周振中醫生指,大部分受訪者均擔心副作用,確是有跡可尋的,不少新聞也曾報道部分減肥藥物有副作用和被禁等。減肥藥物包括西布曲明、右旋氟苯丙胺、芬特明、奧利司他,主要透過抑制食慾和減少脂肪吸收(詳情如下表),但這些藥物有的已被禁用,有的則只能短期使用,或未能助過重人士長期控制體重。

醫生補充,新型藥物GLP-1 RA類藥物—利拉魯肽相信是目前能幫助控制體重,而且副作用較少的藥物。2017年,FDA批准此藥作肥胖症治療,可增加飽肚感,減少飢餓感。研究顯示3,患者在使用56週後,體重可減5至15%,明顯較安慰劑優勝。

藥物 功效 副作用 現況
西布曲明
(Sibutramine)
抑制食慾 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禁用
右旋氟苯丙胺
(Dexfenfluramine)
抑制食慾 心血管疾病 禁用
芬特明
(Phentermine)

抑制食慾
長期服用的話可致嚴重副作用,例如嚴重肺部或心臟問題 獲准短期使用
奧利司他
(Orlistat)
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及減少吸收 排油、失禁 獲准使用
利拉魯肽
(Liraglutide)
增加飽肚感,減少飢餓感 輕微副作用,如噁心、腹瀉及便秘等 獲准使用


男士多低估體重 女士多高估

調查中也有一些發現,與男女性高估或低估體重有關。較多女性高估體重(女性:14.5%,男性:3.7%);較多男性低估體重(男性:41.6%,女性:23.4%),將結果分析後,有以下發現:

整體而言,大部分人以健康(81.1%)為目標減肥,改變身型(34.3%),增加自信心(25.8%),朋友或傳媒影響(10.4%)。但將以上結果與高估低估體重共同分析,便會發現高估體重的人,會較多以改變身型、增加自信心為減肥原因,相反,為健康減肥的人則較少。

高估體重人士也較傾向購買減肥產品作體重管理,高估體重者中,有17.8%會購買減肥產品,低估體重者則只有3.4%。

周振中醫生指,當中值得留意的是,低估體重的受訪者中,患有肥胖相關疾病的比例較高。例如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脂肪肝。「低估體重人士或未完全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低估的不止是自己的體重,更低估了肥胖所帶來的嚴重健康風險。」

新型藥物可視為肥胖人士改變生活習慣之助手和手術以外另一個選擇

為提升港人對肥胖的關注,香港肥胖醫學會建議香港列肥胖為「肥胖症」。要治療肥胖症,須全面均衡策略,可從生活習慣、藥物及手術入手。前文所指的GLP-1 RA類新型藥物利拉魯肽,有研究顯示能顯著及持續地減輕體重。透過改變賀爾蒙,可增加肥胖人士的飽肚感,減少飢餓感,在配合低熱量飲食和運動下,研究發現4,使用利拉魯肽的肥胖患者,較安慰劑組別,更大幅度地減重。周振中醫生指,這藥物可視為改變生活習慣之助手和手術以外的選擇。

對於一些長期肥胖,根據亞太減重及代謝外科指引,BMI大於35或大於30加上已患有肥胖相關疾病、曾嘗試其他減肥方法卻失敗的肥胖人士,醫生或考慮減肥手術。透過胃繞道手術或胃垂直束帶造形術,肥胖人士的體重可大幅及快速下降,相反,壞處是手術複雜、容易缺乏營養(如維他命B12,鐵質,鈣質)和較易形成膽石。

長遠而言,控制肥胖,法則在於熱量吸收與消耗之間的平衡。定期運動和控制飲食必不可少,每日最少運動30分鐘,嘗試改變生活習慣,例如行樓梯不乘坐電梯。飲食方面,避免進食過多肉類 、高糖分及高熱量的食物,避免在食物中加入調味料如茄汁、沙律醬等,都能夠幫助減少身體脂肪積聚。

個案分享

馮先生今年49歲,2010年40歲時,確診患上糖尿病、血脂紊亂及脂肪肝。他任職運輸業,一天三餐也需外出用膳,體重一直沒法下降,2014年時體重達220磅,他參與GLP-1 RA類的臨床藥物研究計劃,嘗試以藥物控制血糖及體重。

馮先生說:「用藥後,最大分別是平日一餐吃一盒飯,用藥後吃半盒已有飽肚感,很快便飽,食量足足少了一半。」由於工作關係,他並沒有刻意配合運動或改變飲食習慣,使用GLP-1 RA類藥物一年後,體重由220磅下跌至176磅,血糖也受控,他認為藥物的成效明顯。不過,藥物計劃結束後,馮先生的體重於2018年反彈至220磅。



News clips summary of HKASO press conference 2019


1 衞生署二零一四至二零一五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
2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94) Obesity: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
3 Pi-Sunyer X, Astrup A, Fujioka K, et al; for the SCALE Obesity and Prediabetes NN8022-1839 Study Group.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3.0 mg of liraglutide in weight management.
4 Pi-Sunyer X, Astrup A, Fujioka K, et al; for the SCALE Obesity and Prediabetes NN8022-1839 Study Group.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3.0 mg of liraglutide in weight management.
N Engl J Med. 2015;373(1):11-22 and supplementary appendix. doi:10.1056/NEJMoa1411892.